4 月印巴冲突爆发!巴基斯坦为啥陷入困境,真的不敢硬刚?
2025年3月15日凌晨,印度空军越过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,对巴基斯坦境内多个目标发动突袭。
巴基斯坦军方通报称,5个城镇遭遇袭击,其中3个位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,2个在旁遮普邦。
印度方面则宣称,此次行动针对的是9个“恐怖主义基础设施”,并强调打击“精准且有分寸”。
冲突爆发后,巴基斯坦外交部紧急召见印度驻巴高级专员,谴责印方“蓄意升级局势”。
印度外长苏杰生则在记者会上表示,此次行动是对“跨境恐怖袭击”的必要回应。值得注意的是,双方均未提及地面部队调动,显示当前冲突仍以空袭为主。
这场突如其来的军事行动,撕开了南亚持续多年的脆弱和平。但细究根源,真正的导火索并非克什米尔领土争议,而是两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水资源争夺。
1960年,在世界银行斡旋下,印巴签署《印度河水条约》(IWT),将六条主要河流的使用权一分为二:
西部三河(印度河、杰赫勒姆河、杰纳布河)归巴基斯坦,东部三河(拉维河、比亚斯河、萨特莱杰河)归印度。表面看,巴基斯坦获得80%水量,实则将命脉交予上游控制的印度。
条约签署后,印度在西部河流上游密集建设水电站,如基申甘加和拉塔尔项目。巴基斯坦多次指控印方违反条约,但印度以“水电开发权未被限制”为由拒绝让步。
2019年,印度废除印控克什米尔的自治地位,并威胁退出IWT,水资源正式沦为地缘武器。
2025年4月,印度突然切断西部三河向巴供水,导致旁遮普邦农业灌溉系统瘫痪。尽管巴基斯坦引入中资建设迪阿莫-巴沙大坝试图破局,但印度对水网的绝对控制仍如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当前战事虽烈,但双方均无全面开战意图。印度总理莫迪的“精准报复”叙事,意在安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;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则通过国际舆论施压,要求联合国介入调停。
观察印巴冲突史,大规模战争往往以调停收场:1947年、1965年、1971年三次战争后,双方均回到谈判桌。
但此次不同之处在于,水资源争端使谈判筹码彻底失衡。印度手握水电大坝和上游控制权,巴基斯坦则面临“战不能胜、退无可退”的囚徒困境。
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已呼吁双方“保持最大克制”,但美国、中国等大国的沉默态度耐人寻味。
当南亚火药桶的引信指向水源而非领土时,这场冲突的终局或许不在战场,而在那条流淌了千年的印度河它的波涛之下,究竟藏着多少未爆的暗涌?
